wuliao527 发表于 2017-9-20 16:25:01

从小瓦房到欧洲小镇——九祥岭

九祥岭
九祥岭村位于西丽街道东面、大沙河西边。相邻自然村有新围村、官龙村、平山村。始建于1917年,因耕田而形成。现村于1980年在原地重建。
村名来源

90年前,如今的九祥岭是一块荒地,非常荒芜,人烟稀少,是当时的国民党部队用来训练打靶的地方,因此也叫较场岭。

后来,有部分人从龙华、石岩等地来此定居,“较场岭”的地名带有一股杀气,因为讲究吉祥,加之粤语方言的原因,慢慢演变成了“九祥岭”,慢慢被大家接受了。
姓氏溯源

九祥岭村建村历史只有100多年,村民是从宝安县其他农村迁徙而来。
当时整个宝安县都比较落后,在整个县里,还有别的地方比九祥岭一带更偏僻,老百姓生活非常艰苦,连填饱肚子都很困难。
为了谋生,宝安县其他地方的农民们纷纷迁徙出来,这在当时叫做“调耕”,如此一来,就有七、八户人家从宝安各地搬迁到较场岭,有从龙华大船坑搬过来的彭姓人家,从羊台山脚下搬过来的王姓人家,从焦窝山、农旺山搬迁过来的谢姓人家,从三坑搬迁过来的陈姓人家,从横朗搬迁过来的廖姓人家,后来又搬了一家过来。
消失的上沙河

1949年前后,九祥岭属地行政区划和现在差别很大。在现在西丽、桃源街道办事处范围内有三个行政乡,分别是珠光、新围和沙河,“大跃进”期间,这里行政区还更名为“超英公社”和“赶美公社”。1958年,全县兴修西沥水库,原先这里是西沥、王里两村则随着1960年西沥水库的诞生,永远成为了历史,被沉入水底。现在沙河西路已经成为了一条非常漂亮的景观河流,当时有上沙河和下沙河之分。

在没有水库之前,大沙河可完全不是今天这个样子。当时的大沙河水很深,从羊台山和长岭陂下来的水都是经过大沙河进入大海,解放前大沙河里是可以走大船的。1957年,九祥岭一带还淹过大水,现在的南国丽城、桃源街道办事处、大学城这一带是一片汪洋,水有2米之深。1958年兴修了西沥水库之后,从羊台山和长岭陂下来的水被水库拦截了,大沙河逐步干枯了。
在大沙河繁荣的时候,这里也是周围很多村庄孩子们嬉戏游乐的地方。每到夏天,周围几个村庄的孩子喜欢在大沙河里游泳。傍晚时分,大人们带着孩子,手提马灯,在微弱的灯光下,捕捉鳝鱼、泥鳅和青蛙。
社会发展

1966年左右,逃港大潮开始波及九祥岭,在九祥岭,当时几乎家家都有逃到香港去的。叛逃香港,这在当时是叛国投敌,每次抓回后,公社和村里都要对他们进行很严格的教育和批评,再送到西丽果场进行劳动悔改,很多年轻人每次作完检讨之后,再找准机会,再次偷渡。
1992年,深圳实行农村城市化。九祥岭村人开始推掉石头房子盖起楼房。1994年,沙河西路通车后。西丽片区的商业中心从上沙河北移至九祥岭村一带。同年,村里分给每个村民一点宅居地。

2006年9月,南山区斥资改造九祥岭、新围村的村民住宅。短短两个月,土气杂乱的“农民房”,摇身一变成了华丽的“小洋楼”。加上一座不绣钢的人行天桥,现在的九祥岭、新围村感觉就像欧洲小镇。
在如今西丽小学的校园内,有一棵活力勃勃灵气袅袅气势宏大而又郁郁葱葱的芒果树,足足有五层楼高。树台整洁,树冠巍峨。九祥岭的发展很快,许多原村民离开九祥岭后,再次回来,很难找到当年的印记。而这棵百年芒果树则似乎成了一个地标,人们站在这棵百年芒果树下,就能够回忆起树的东南西北分别是谁家的田地来。

当时九祥岭的山坡上荒凉一片,也许这棵树并不是谁家刻意去栽种,当时山上大量的荔枝树和芒果树,这个芒果树也许就是谁吃了果子,把核埋进土里,慢慢成长起来的。在解放之前,农民向地主购买土地,田和田之间用什么分界呢,有的用块大石头,这棵芒果树就成了分界的标志了。
碉楼

在九祥岭,曾经有两、三座碉楼,最早的是明清时期建起来的,最大的一座在如今沙河西路九祥岭公交站斜对面。1933年,这座碉楼由当时的上沙河乡政府出面建设,主要是当时的新围、文光、茶光、珠光等几个村出人出力出材料建设而成。建成后,碉楼就成了上沙河乡的中心医院,曾先后叫过协和医院和乐善医院的名字。

抗日战争爆发之后,这个碉楼成为了附近难民的一个聚集地。后来,这个碉楼成为大队的办公室和学校的教学点,每到夏天,周围的村民都喜欢搬着凉床,拿着板凳、摇着蒲扇,在碉楼边乘凉。因为城市建设发展需要,历经了66年风雨的这座碉楼1999年上半年被拆除。
本文主要来源于《寻找记忆深处的九祥岭》,原载于公众号 EK名车会,作者万金红
(想了解更多关于深圳的历史和往事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~)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从小瓦房到欧洲小镇——九祥岭